行业资讯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9月底深圳可电话提取公积金

发布日期:2013/8/22 16:53:29   |   浏览次数:3849   来源:深圳新闻网
  导语:除了拍卖地块,前海还在做什么?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李强透露了前海发展的路线图,尚未全部落实的“前海22条”有部分条款突破在即。
  
  再过几天,前海就满三周岁了。
  
  这三年来,前海面临的金融环境与早前大不相同:外汇占款下滑,资金面日趋紧张,资本流动越发不可测,新兴市场绷紧了神经;包括上海(楼盘)自贸区在内的“小伙伴们”接续出世,一起竞争金融改革的“头啖汤”。
  
  除了拍卖地块,前海还在做什么?接受本报采访时,前海管理局副局长李强透露了前海发展的路线图,尚未全部落实的“前海22条”有部分条款突破在即。“政策条文有很丰富的内涵,每条都足够我们进行大量的尝试和探索。”
  
  但金融的风险特性和形势的复杂,决定了前海仍需艰难探索;决策层的风控水平,或是各金改新区最核心的竞争力。
  
  前海发展“四部曲”
  
  2010年8月,国务院批复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总体发展规划》,宣告前海的诞生。对这片“特区中的特区”,人们有不同的解读。
  
  “有人说前海要做国际金融中心,我们不认同。”李强说,“深港融合带”才构成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,前海要做深港融合的“焊点”。
  
  定位明晰,路怎么走?
  
  李强给记者描述了前海的发展逻辑:首先是集聚境内外的机构、人才和资金,此时税收优惠很重要;然后是创新,即贯彻“前海22条”里的金融改革8条;发展到一定阶段可能会碰到政策天花板,因此第三阶段是用好国务院批准的“先行先试”,在利率、跨境模式乃至监管体制上进行突破;最终阶段是实现“特定区域内、良好管控下的金融自由”。
  
  所谓“前海22条”,即2012年国务院58号批复函里提到的22条措施,是理解前海改革框架的关键。
  
  22条中有8条为金融改革措施,其中6条涉及境外机构、资金的引进,这也是前海金改的深水区。另外14条分别涉及税收优惠、人才机制、法律合作、教育医疗及电信方面的改革,主要服务于金改8条。
  
  今年“两会”期间,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提出,前海22条要力争在今年年中全落地,但后来有6条延迟批复;6月末的陆家嘴论坛(官方站)上,前海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剩余6条最快可在7月上旬出台,但至今仍无下文。
  
  其中,由财政部制订的税收优惠目录在延迟之列,符合条件的企业可减免15%的企业所得税。这加重了境内外机构的观望情绪。
  
  “不必太关注具体条文的通过与否。批复的条文还需要推进,没批复的也不是就不能争取。”李强说,“每一条都有丰富的内涵,足够我们去探索。”
  
  他透露,目前进展较顺利的是“在CEPA框架下适当降低香港金融企业在前海的准入条件”,可能在下半年“CEPA补充协议十”签订时落地。
  
  引资风控难题待解
  
  前海、横琴以及新近设立的上海自贸区,被市场赋予了金改探索的厚望。但金融业的风险特性,注定了金改必然如临深渊,如履薄冰。
  
  一名接近央行的人士透露,近期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增强,外管局密切关注金融风险,对待金改的态度亦更为谨慎。
  
  譬如,前海金改8条中有3条涉及“引资”:允许前海探索人民币回流渠道;支持香港银行机构对前海的企业和项目发放人民币贷款;支持在前海注册、符合条件的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。上海自贸区亦提出建立自有外汇管理体制,在区域内进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。
  
  “高层最担心境外资金进来后,以试验区为通道流入内地,或挪作他用,冲击内地金融市场。所以前海、横琴等地的引资项目都是逐单审批、严格监控。”前述人士说。
  
  他表示,国内多个“金改试验区”的政策相似,所遇问题亦相同。“小区域实施利率市场化等于双轨制,央行不支持。资本项目可兑换、中资银行离岸业务准入、中外合资和有限银行牌照等等只能是个案操作,不是普惠政策。”
  
  经济学家林毅夫亦撰文表示,资本项目可兑换分外商直投、银行借外债、向外资开放资本市场三个层次——前者有利经济发展,容易管控,现已开放;银行借短期外债投入长期项目,是亚洲金融危机的诱因之一,弊大于利;开放资本市场虽有利人民币“走出去”,但资本大进大出,非常危险。
  
  在贸易顺差相对平稳的背景下,今年5月外汇占款骤降,6月、7月更录得数百亿元的负值,显现“资本外流”苗头,监管层的谨慎不无道理。金改新区的竞争,核心或在各区决策层的风控能力。
  
  李强则表示,前海金改仍在稳步推进,条文延迟批复更多是受制于技术问题,应该很快有进展。来自管理局的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7月底,前海完成跨境人民币贷款审批72.5亿元,获批入区企业近1300家。